第(1/3)页 飓风过后,基普镇的天气显得略有一些沉闷。 空气流通缓慢,臭味久久缠绕着没有散去。 源头已断,臭味长存。 除了一些灾难中受伤的人哼哼,跑出安置房的众人聊的异常热闹。 即便是灾民,那也是拥有夜生活的。 第一次插入这种灾后集体生活,有点新鲜,也有点茫然。 身边围着七个金褐黑的小妹砸,容貌虽然个个普通,勇气却是相当可嘉,叽叽喳喳说个没停,眼睛不时传来的示爱之意让徐直有点小尴尬。 说到底,他还是个脸皮薄的人。 不过徐直心态调整的很快,将自己美化成白雪公主,七个小妹砸看成小矮人,他心思就快活了许多。 听力大进,他不时还能跟这些姑娘学上一两句西流国语言。 在这么一个陌生的地方,没人会和徐直说东岳语,也没人使用北疆,南澳,瀛国语言来交流。 只要拥有一定的外语基础,融入完全属于外语的氛围,学习外语的度会快的让人咂舌。 不少学习勤奋的孩子,三五年的外语学习下来,还不如出国生活一年的普通人。 环境因素对学习的加成是巨大的。 和姑娘们相处的非常愉快。 待到天明,当几辆报社专车赶来采访时,聚集的人们还有大部分没有散去。 “记者来了啊。” 也不知道谁喊了一声,早有商量的人们团团蜂拥而上。 “采访我吧,我受灾很严重。” “我要讲话,我要讲话,我要对全国的同胞讲话。” “我们是伤员呀,让我们优先一点点。” “请关注一下孩子,关注教育。” 场面乱成一团,以往的采访都是挨门逐户的采访,看看受灾群众有什么需求,少有这种一窝蜂全上的情形。 几个记者懵逼了一下,迅伸出话筒。 “请不要着急,我们是联合日报社记者。” “我们是朝阳社记者,需要五位配合采访的群众。” “纳兰晨报需要采访四位口齿表述清晰的群众,希望大家配合。” “基普大众报,本地人最受欢迎的报纸,十位,十位,请配合。” “我们是沙雕日报的,随便来人呀,都采访。” 有国家级别的,也有行省级别的,还有镇级报社,也有看热闹向来不嫌事大,总能变着花样捣鼓正经新闻的沙雕日报。 西流国网络管控极严,网络普及率虽高,但人们并不热衷于网络,更习惯于报纸,书刊等杂物,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。 相较于其他国度,西流国的报社业相当达。 “帅帅,我们也去拍照,接受采访呀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