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金銮殿。 懒惰怠政的唐俭一本正经的站在了朝臣行列中。 诸多文武大臣分成两派,又各按秩序站立。 唐皇端坐在龙椅上,又有太子端坐于前方听政。 待得闭目神游的长孙无忌微微咳了咳,唐皇微微点了点头。 远远之处,有侍官开始高喝宣入殿觐见。 轻快的脚步声,又伴随着脚链的声响,不远处已经出现了李鸿儒的身影。 “怎的每次见了他,就感觉跟昨天刚见过似的!” 朝堂上,李道宗低低嘟囔了一声。 相较于诸多使团成员的风尘仆仆,李鸿儒的神态轻松得宛如出去溜达了一圈。 偏偏这家伙带回大唐的俘虏和牲畜做不得假。 若不经历征伐,谁也没法做到这种程度。 在文公主的信件中,不乏有提及李鸿儒很可能在天竺吃了亏,调用了吐蕃一千二百人前去寻仇。 “莫非这家伙真学到了卫国公的手段精髓?” 不论是什么国度,但凡前朝损伤过大,内战又死伤严重,都会面临缺乏人的局面。 譬如现在的吐浑国也是其中的代表。 吐浑国往昔极为强大,但近年被吐蕃国压制到苦不堪言。 只是与吐浑国有所不同的是,大唐朝不断调整,也有不断的征战,终于将一切都缓了过来。 在大唐诸多重要战役中,便离不开李靖这位从无败绩的老将支撑。 但凡李靖败一两次,大唐都难言此时的盛况。 同属于武将阵营的一员,李道宗很少服人,但他对李靖是由衷服气,更是有着不断模仿和学习对方风格。 只是李道宗用兵虽险,但从来没有李靖那般运筹帷幄。 如果说谁带兵打仗能以少胜多,李道宗首推李靖,至于其他人,李道宗一个都不服气,认为对方并不具备这类本事。 但在眼下,李道宗觉得自己服气的人很可能要增添一个。 借助文公主的讯息,李道宗没有去过天竺之地,但他很清楚那边国度亦有着强大。 甚至于让东土王朝烦不胜烦的佛陀也出自那片土地。 他心中微微思索时,已经见得李鸿儒进入金銮殿行礼。 “好好好,来啊,王卿出使远地辛苦,赐座,王卿也与我们讲一讲这出使之事!” 待得李鸿儒行过礼,王座上的唐皇已经开口发声。 这让李鸿儒连连摆手。 “皇上,我们只是出去跑了一圈,并无不苦之事!” “朕听闻你们在天竺之地维护大唐朝廷,不惜以数人之身抗衡摩揭陀国,还取得了大胜,那定然是辛苦之极!” 第(1/3)页